让养老驿站成为温馨家园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19-02-18
浏览数:1831
据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亿,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4%。
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截至2017年底,上海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483.6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2%。而另据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为353.3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72%。
养老,关乎每个人的未来,又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几次提到“养老”字样,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
当我国老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还能不能“养”?社区养老可否广泛推行?我们拿什么来保障老人的幸福生活,让他们安度晚年?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大问题。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一文里诠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永远无法决定自己的子女是否能一辈子恪守孝道,也无法左右他们将身在何方,心向何处。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10年间,我国老龄人口将增长7800万,平均每年有780万人迈入老年人行列。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高压力,让中国年轻一代无力履行“养儿防老”的责任。
面对逐渐壮大的中国老年群体,该如何安放他们的老年生活?这不仅是老年人要面临的问题,更是家有一老家庭要面对的现实。
养老服务驿站建在了家门口
牌匾上的“养老驿站”几个大字,让这扇处于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闹市商业街的推拉玻璃门显得与众不同。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推开这扇玻璃门,走进了“朝阳世纪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整洁的环境,温馨的布局,一股暖意扑面而来,让来访者感受到了家的味道。来驿站参加活动的老人们有的坐在理疗仪器前,享受着现代仪器带来的科技服务;有的在图书角看书,享受宁静的休闲时光;有的跟心理师交流,倾诉内心的声音……
朝阳世纪村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坐落于朝阳区大屯街道内,虽然驿站的活动面积不大,但能辐射到周边的众多小区。驿站的所在位置归属于大屯街道,大屯街道具有人口多、社会单位多、高档小区多的特点,常住总人口近20万。
69岁的蒋阿姨家住在嘉铭桐城小区,虽然她的女儿一家也在同一个小区,“女儿有时下了班会过来看一看,平时我们还是各自过各自己的。”
生活习惯的差异,蒋阿姨老两口选择和女儿分开生活。“我在驿站办了服务卡,驿站会每周派保洁到家里去打扫卫生。”蒋阿姨在驿站办的微信培训班学会了用微信,还加入了驿站老年微信群。
“我们会把驿站开展的活动都发到群里,老人们可按需报名。”驿站工作人员崔浩告诉记者,在驿站,老年人可以免费上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声乐、智能手机使用、电脑操作等课程。同时,为居家社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搭建活动平台,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根据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定制服务。
“驿站就像我们老年人的家一样。”75岁的梁阿姨在老伴去世后搬到女儿家住,身体状况还不错的她平时帮助女儿接送孩子上下学。“送完孩子我就没事了,来驿站找老姐妹聊聊天,就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在和记者的交谈中,梁阿姨对驿站的服务表示很满意,“这里服务人员态度特别好,对我们老人很关心。说实话,比我自己闺女的态度都好。”
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了解到,截至2018年11月底,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为353.31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5.72%。为了满足居家老人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北京市在2015年率先推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2016年发布了《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之后,北京陆续已经建立了600多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向记者介绍,这些养老服务驿站最大的特点就是驿站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以居家养老为主要服务内容,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助洁、健康指导、精神慰藉等基本服务。有的还提供短期托管、入户照料、上门剪指甲、上门剪发、陪同就医、陪同外出等个性化服务。
李红兵表示,“到2020年,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总量将达到1500家左右,服务半径为周边1公里。”
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偏瘫6年,生活不能自理,脾气暴躁,骂跑多个保姆……对于家住北京市大兴区龙湖小区的李阿姨一家来说,自从老伴生了病,全家人的心情就没有好过。
“我老伴今年才60岁,我和孩子都有工作,找的保姆全被他骂跑了。”就在李阿姨一筹莫展的时候,她得知天宫院街道在隔壁的融汇小区开办了一家养老照料中心,“听说这家照料中心可以日托,我立刻就过来考察。”
温馨整洁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李阿姨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2018年5月份,李阿姨的老伴办理了入托。“每天早上送过来,晚上接回家。这里的服务人员真是太好了,有的老人不吃饭,他们想法哄着吃,我家老伴脾气不好,他们特别解理,说心理话,我特别感谢他们。”
“我可喜欢这里了。”见到记者,刚入住两个月的王阿姨就兴奋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自哈尔滨的王阿姨今年刚60岁,但半身不遂已经10年了,跟在北京工作的女儿一起生活。
“孩子上班太辛苦,照顾不了我,这家照料中心挺好的,每周都给我洗澡,饭菜也合口。到这以后,我血糖也不高了。”女儿不忙时会来看望自己,王阿姨开心地说:“这跟家没什么区别。”
记者走访中看到,虽然各个社区的养老驿站场地大小不一,但都设计得如家庭环境般温馨,具有康复治疗、休闲娱乐众多功能。有的还设有紧急呼叫系统,能够满足老人医、护、康、养全程照护的需要。
34岁的朱永波是天宫院养老照料中心的负责人,朱永波家住通州,平时住在照料中心,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三年前从医疗行业转到养老行业,他告诉记者,“为老年人服务,需要爱心和耐心。”建在融汇小区里的养老驿站分两块内容,一块是为生活能自理的活力型老人提供日常的活动场所和助老服务。比如上门为他们打扫卫生、运送东西,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一些个性需求服务。“我们这很重要的一块工作是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全托服务。”朱永波介绍,目前照料中心共有25位老人全托,年龄大多在80岁以上,其中90岁以上的有5位。“老人自己的家或子女的家就是本小区或者附近小区的,都离的很近,子女们可以随时来看望老人,老人住在这也有安全感。”
“居家养老是中国大部分老年人喜欢的生活方式。”一直关注养老、探索养老模式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商法研究所王玉梅教授表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能够充分整合家庭和社区的资源,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使老年人既能继续生活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又能就近、灵活、方便,低成本地得到社会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王玉梅认为,社区养老驿站能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要,是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